ENGLISH 首页 太阳集团2018网站 学院简介 教学科研机构 党政机构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教学名师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其他高层次人才 创新群体 教师队伍 技术支撑队伍 行政支撑队伍 退休教职工 非全职教授 人才培养 本科生 研究生 博士后管理 科研成果 最新成果 承担课题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 两学一做 党建之窗 党务公开 先锋讲坛 党风廉政 主题学习 榜样力量 学生工作 学习资料 校友风采 校友动态 知名校友 南强记忆 校友名录 历史瞬间 刘树杞教育基金 对外服务 技术推介 校企平台 授权专利 联系我们 科普之窗
刘椽教授是山东省诸城县人,有机化学家,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6年至1930年留学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
回国后应聘厦门大学化学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刘椽副教授承担有机化学课程,他用英语讲课,思路敏捷、逻辑严谨,经常在讲课后半段安排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刘老师动手能力比较强,经常下了讲台就上实验台,为学生吹制各种所需的玻璃管。他批改作业也付出双倍劳动,不仅在化学专业知识方面,连英文的语法和表达也十分细心地批改。
抗战时期,刘椽教授担任化学系主任,显示出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内迁长汀时,他知道山区物质匮乏、交通不便,将大量的玻璃仪器和药品,从厦门搬了过来,而且将长汀的一座监狱改成了实验室。实验室宽敞,实验桌椅齐备。大多数实验一人一组,使每个学生能独立操作。刘老师用竹管代替自来水管,泥炭火炉代替酒精灯,并教育学生要节约,在物质匮乏时期,使化学系学生仍能得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刘椽教授组织化学系师生坚持科学研究,取得不菲成果。其中,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发明的造纸技术、改良长汀酿酒工艺,影响甚广且久。1946年学校又从长汀迁回厦门。刘教授在厦门大学执教十八年,先后培养出卢嘉锡、陈国珍、蔡启瑞、邓从豪等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家。
1947年,刘教授回到八年离乱后的山东老家,在山东大学化学系任教。他兼任化学系主任,并先后讲授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物化等课程。这期间,他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日益不满,深恶痛绝。在彷徨之际,他通过一位亲戚介绍,和中共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他渴望了解解放区,认识共产党。1948年,梦想成真,刘教授置一切危险于不顾,秘密走访了解放区。
1954年,中央决定让沿海高校内迁,其中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迁到郑州。1955年,内迁一事作罢,但在郑州要新建一所综合性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时任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的刘椽教授先期赴河南, 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等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刘椽教授从动员农民卖地搬迁,到设计校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年之后,大学路西侧4幢朴素典雅的红楼拔地而起,那就是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大学路东侧也建起了东生活区。
在郑大筹建委员会中,他肩挑化学系筹建和全校总务两副重担。他说:“办教育要先练‘底气’。”从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调来了教学骨干,把徒工送到山东大学培养成能吹制异型和特型玻璃器皿的高级技工;他亲自采购美国、德国化学专利刊物。对青年教师的外文培训更是身体力行。关于总务,他说:“总务就是服务。”只要有调来的教职工,他都亲自到车站迎接。1956年9月郑州大学正式开学,11月高教部任命刘椽教授为郑州大学校长助理。
欢庆郑大诞生的锣鼓尚余音缭绕,一场灾难却悄悄地向刘老师袭来。由于一条有关高校院系调整的整改意见,刘老师被戴上了“内部右派”的帽子,校长助理兼化学系主任职务统统被撤销……刘老师病了,高血压、心脏病乘虚而入。在那些年月里,刘老师并没有沉沦绝望,他主动申请为青年教师开设化学英语和化学德语课。为了支援农业,刘椽教授积极研究和试制了多种杀虫剂,植物激素和除草剂等,他不图名利,不计时间,一心为公。在他患病不能到实验室工作的情况下,仍不顾红薯黑斑病菌的感染,把实验设备搬到家里进行实验。1969年,刘椽教授急贫下中农所急,因陋就简,研制农药,取得良好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刘椽教授在“文革”中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老右派”,“历史反革命”等等,多次遭批斗、抄家,并被打入“劳改队”强迫劳动。肉体上备受摧残,精神上惨遭折磨,以致身患脑血栓和糖尿病,又不能及时治疗,病情迅速恶化,于1971年5月含冤去世。他在弥留之际还嘱托家属,将自己一生集存的专业图书资料,无偿赠送郑大图书馆,赤诚无私,感人肺腑。
1978年郑州大学党委为刘椽教授平反昭雪,并召开追悼会。他的学生卢嘉锡、王文兴院士写了纪念文章。
(撰稿:林梦海 金能明)
(在收集刘椽教授生平资料的过程中,郑州大学化学系提供帮助,特此鸣谢)
上一条:李约瑟的朋友和合作者——黄兴宗 下一条: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 曾华淳